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集锦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设想】读懂例文,按照习作要求,学会写自己的想法,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打草稿、修改、誊写。【教学过程】一、导入: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如果我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集锦,供大家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集锦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设想】

读懂例文,按照习作要求,学会写自己的想法,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打草稿、修改、誊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如果我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改进建议和解决方法,就能是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节习作课我们就在作文中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小作者就有很多想法和好的建议,我们来看看。

二、读懂例文,明白习作内容。

1、出示例文1,学生自由读例文1。

(1)思考:例文1写了什么?

(2)文中提出了什么不好的社会现象?(玩手机影响与人交往)

(3)小作者提出了哪些建议?(不要总玩手机,应该多抽出时间关心身边的人)

2、出示例文2,读例文2

(1)自己读读例文,说说这位小作者又写了什么建议?(开辟班级植物角)

(2)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既可以了解不同植物的特点,还可以亲近自然,为教室增添大自然的气息)

3、总结:原来,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下来,你觉得写作文难吗?我们很多同学早就会写了,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们会越写越好。

三、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1、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和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想法?

2、小组学生自由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生活中的现象。

(2)改进的建议。

四、选择素材,练习习作

1、提出写作要求:

(1)要把这种现象和想法写清楚。

(2)如果有改进的办法或建议写下来。

2、在草稿本上打草稿,教师巡视指导。

五、读草稿,进行修改。

1、自己边读边改。写上没教过的字,注意标点使用要正确。

2、请同桌帮忙边读边改。

3、教师选择写得比较好的同学来分别读读精彩的片段。

4、根据精彩的片段,再来修改自己的习作。

5、誊写习作。

要求:书写端正,注意格式,不写错别字。

重点指导标点的写法。(每个标点都占一格,标点不可顶格写,最后一格和字挤在一个格子里写。)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视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谜语

出示谜语: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
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
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
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却很小很小。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它就万物欢笑。

出示课题。(板书:太阳)

2、交流太阳

师:说说你了解关于太阳的什么内容。学生交流。

师:太阳,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太阳对于我们好像是挺熟悉的;
其实又是很陌生的。因为对于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得太少了。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做个小小科学家,通过学习课文,去揭开太阳的奥秘。

3、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知识的文章,也是一篇说明文,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而且要学习写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二、识字正音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太阳?

2、学习生字词。小老师带读。相机正音。

多种形式读词:分组读词,一个词读两遍。打乱顺序读。

3、练习写“繁”字,师作指导。

4、交流: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太阳?(相机板书:特点、关系密切)

三、读文品句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3自然段,思考:太阳有哪些特点呢?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板书。(远、大、热)

a、学习“远”的特点

1、师: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太阳的远的特点?

学生汇报:其实,太阳离我们有2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
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师:这句话是怎样把太阳远的特点介绍清楚的?

课件演示、引导:一亿五千万公里有多远?课文中怎样说的?

走——3500年,飞——二十几年。

2、学生看课件做口头练习: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
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师:你发现括号里所填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生:数字。

师:对,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这种说明方法称为列数字。师板书:列数字

3、比较句子。

a、太阳离我们有1亿公里远……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
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b、太阳离我们很远……日夜不停地走,要走很远;
就是坐飞机,也要飞很长时间。

你觉得这样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生:这样写不好,意思表达的不清楚、不具体、不明确。

师小结:用数字说明问题,是说明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种说明方法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确切的,有较强的说服力。

4、师: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看。

生:写神话故事、举例子

5、师:这一段在描写太阳的时候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开头的。为什么不以从“太阳离我们有2亿公里远……”开头呢?

交流:a、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兴趣。B、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

6、齐读该段。

b、学习“大”的特点

1、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太阳的大的特点?

学生汇报: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130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

2、师用课件演示,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这句话拿地球的大小来和太阳作比较。

师: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师板书:作比较

3、出示关联词练习:

a、()太阳离我们很远,()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b、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c、(虽然)太阳很大,(但是)太阳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起来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c、学习“热”的特点

1、学生汇报:课文在写太阳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师:那中心温度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生:一千八百万度。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真有一千八百万度吗?

哪个词表示不确定?“估计”

能去掉“估计”这个词语吗?为什么?(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

师:“估计”一词的妙用,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2、还有哪里体现出太阳的“热”?

……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

钢铁是坚硬的金属,碰到太阳表面六千度的温度,竟变成汽。这就把太阳很热,形象具体地告诉了我仭。

用钢铁与太阳的温度作比较,说明了太阳的温度真的很高。

四、语用模仿

1、师: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老师还带来了一段使用说明方法介绍月亮的资料:

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800天,骑自行车要400天,坐飞机要200天,49个月亮等于1个地球。

你能从中看出月亮的特点吗?(远、小)

2、口头练习

运用说明方法说一说:

a、天气很冷或很热

b、火车行驶很快

c、这栋楼很高

d、鲸鱼的身子很长

……

五、归纳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太阳》,它介绍了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与地球的关系十分密切。距离我们那样遥远的太阳,和我们人类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第3篇

教材分析:

《望洞庭》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潭面无风镜未磨”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但很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忽视对意境的感悟。对于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柔、宁静、和谐的感受,特别是诗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玲珑剔透。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其次抓形象的比喻,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在学习后两行诗,感悟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别出心裁的比喻后,巧妙引出唐五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两首诗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写出了洞庭的宁静、和谐的景象。这两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赏析,想象画面。使学生在体会巧妙的比喻同时,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印象。最后是拓展6句古诗名句。一是让学生迁移学诗的方法。二是领略诗人从不同角度写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发诵读经典兴趣,引导学生积累绝妙佳句。本节课设想做到三抓:⑴?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⑵?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⑶?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紧扣我校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的课题”经典诗文名句的教学研究”设计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

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

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评价)

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1)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3)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符合诗意即可,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或惊讶或赞叹等,让学生练习读互相听,听出什么感觉,告诉同学。)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补充教材内容二,通过对比,欣赏比喻的巧妙

(1)谈话引出诗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2)学生自读,感悟诗意,品味语言的形象生动。

(3)师读,要求同学闭上眼睛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反复引读这两个比喻句,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比喻生动和所描绘的美。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由赞叹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女,楚楚动人如——

4、配乐朗读古诗一和补充材料

5、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6、背诵古诗。

四、欣赏名句积累名句(10分钟)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

1、还记得我们学习〈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2、出示6个名句,提出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并品味诗句好在哪里。

(2)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并想诗句的意思,品味诗句。

4、集体交流感受。

交流2-3句诗,采用指名讲,讲后读,同学补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齐读。

5、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五、总结

六、作业

背诵剩下的名句,默写《望洞庭》。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光、色和(柔)形

补充教材内容二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题君山》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并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春天的美丽。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细致观察的方法以及抓住特点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搜集春天的景物的图片,搜查关于燕子的资料。

2、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来了,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你们通过平常的观察以及查资料知道小燕子有哪些特点呢?

(示例:燕子是一种候鸟,体小,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背部黑色,腹部白色。常在人家屋檐下用泥筑巢居住,对农作物有帮助,是益鸟。她总是和春天一同来临。)

二、指导看图,初步感知

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后说出图上景物。

2、学生按一定顺序将观察到的景物描述出来。

3、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图中的燕子,并对春光中的小燕子作出评价。

4、出示课题并设疑:文中的作者将怎样描述在春暖花开、绿柳轻扬时节从南方赶回的小燕子?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作批注:用符号标出不会认读的生字以及不懂的地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多读几遍。

3、出示生字、生词,纠正读音。

(1)读生字卡片。、重点指导“拂”的读音。

(2)生字扩词,丰富词汇。

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俊俏、吹拂、五线谱

4、指导书写。

聚:下面不是“禾”。

演:右边有一横,不要丢掉。、漾:右下部分是“永”,不是“水”。

四、再读课文,粗知大意,学习观察方法

1、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描写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美景。

2、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自然段:写燕子的外形。、第二自然段:写燕子从南方赶来。、第三自然段:写燕子的飞行状态。

第四自然段:写燕子像音符般停歇在电线上,谱成春天的赞歌。)

3、请学生图文对照,说说作者的写作顺序以及观察的重点。

(作者是按由近到远的顺序观察。第一段写近处看到的燕子。第

二、三段写由近处看到的燕子的各种飞行的姿态。最后写从远处看到的像音符般的燕子。作者的观察重点是燕子。)

4、结合学生读课文之前的看图情况,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由近及远的观察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中去。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师播放歌曲《小燕子》)同学们,你们喜欢歌中的小燕子吗?今天,让我们随着这优美的歌声继续学习《燕子》这篇课文吧!

二、品读课文,朗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填空题。

一身()的羽毛,一对()的翅膀,加上()的尾巴,()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这段话写出了燕子的外形,都写了它的哪些部位?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3)“乌黑发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凑成了”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4)课文中为什么用“凑成”,而不用“组成”?

(5)你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第一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图文对照,自由读第二段,讨论交流。

①画出最能突出春天美的特点的一个词。

②作者通过对哪些景物的描写来突出这一特点?

(这段共写了七种景物:细雨、微风、柳丝、草、叶、花、燕子。这七种景物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春雨如丝、柳丝黄绿、叶子嫩绿、花朵五颜六色、小燕子活泼可爱,体现出了春天多彩的美。)

(2)想象“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景象。

(3)带着对春天的赞美,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朗读这部分内容要定准轻松欢快的基调,语速要根据内容的变化时缓时急。“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语调要舒缓、轻柔,体现柳丝的柔美多姿。“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语速加快,要有赶集、聚拢之意。“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要读出欣喜之情。)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燕子飞行

(2)找出重点词,交流感悟。

通过“斜着身子”感受燕子飞行的姿势,飞行时的轻快灵活、自由自在;
、通过“掠过”体会燕子飞行之快速;

通过“唧唧地叫着”感受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

通过“有的有的”了解众多的燕子在早春的春光中,迎着拂面的微风飞行的情景。

(3)教师:读了这一段内容,你有怎样的感受?、示例:我仿佛看到了众多的燕子在早春的阳光中,迎着微风欢快飞行的情景。这些自由自在的燕子为春天增添了活力,真令人神往!

(4)带着对燕子的喜爱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圈出描写燕子停歇的词句。

(2)出示句子: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教师:“落”字用得真好,你能体会到什么?

(3)出示句子: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①教师:“痕”字用得很好,你能体会到什么?

②教师:为什么用“五线谱”打比方?

三、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1、课件展示:在明媚的阳光下,燕子快乐飞行的画面。

2、配乐朗诵全文。

四、总结

1、读完全文,燕子给你总体印象是什么?

2、读完全文,你能体会作者在描写之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五、课外延伸,布置综合性学习

1、留心观察大自然中的燕子。

2、搜集并积累描写燕子的好词佳句。

教学反思:

《燕子》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文章描写了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重点写了与春天一同到来的燕子这一美丽形象。教学本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书写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还要让学生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另外还要让学生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

1、注重观察方法的指导。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插图进行教学。课前让学生观察图片,初步感受春天的美,燕子的美。上课过程中,图文结合,让学生深入感悟燕子的外形美,飞行美,停歇美,以及燕子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

2、合适的情境创设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伊始,播放歌曲《小燕子》,让学生随着优美的音乐继续学习。学完全文的内容,课件展示明媚的春光下,燕子快乐飞行的画面,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

3、注重朗读感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会体会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勃勃生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张衡,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课文中的难写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发明创造吗?谁起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由学生回答的引出人物张衡。大家了解张衡吗?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从小爱科学,后来有许多重大发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张衡的故事。师生共同板书课题,提示“衡”字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1、同学们平时读书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

2、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A、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看课文讲的是张衡的什么故事?

2、课件出示生字,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指名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

B、请同学当小老师领其他同学认读词语。

C、开火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三、鼓励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课文介绍的是什么时候谁的什么事?

2、他发明的地动仪有什么作用?

3、你从课文中还知道了什么?

四、质疑。

默读课文,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咱们下节课一起来解决你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设计。

1、我是火眼金睛。(比一比,再组词)

记()状()

纪()壮()

洒()偏()格()

酒()骗()洛()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发生发明发现

1、他认真记录、研究地震现象,经过细心考察和分析,()了一种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

2、同学们继续向前走着,突然()小路旁的大树上,挂着一条条像蜡烛一样的东西。

3、这个故事()在离现在差不多两千多年的东汉时期。

9、张衡

板书:东汉科学家

地动仪测定地震

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的是第九课,《张衡》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之前,我有些紧张。听了大家的课,我是越来越不会教了,教后觉得一蹋糊涂,与课前预想的大相径庭。

优点:能利用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时,把形近的字放在一起比较,学生掌握地比较好。

不足之处:

1、每次都有同样的感觉,就是不会调控课堂进程,时间上老把握不好。前面导课的时间太长。

在了解张衡读学链接内容时所用的时间有些长,再加上读大屏幕出示的张衡的内容就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后面时间紧,顺序乱。

2、生字处理时,我觉得这样太匆忙了,学生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同时朗读课文也没有检查落到实处。字也没学好,课文也没读好。

3、出示自读提示时,也是慢一步。第二个问题根本没有必要再出示了,问题设计的有问题,问的不合适。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七年级 集锦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集锦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集锦5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案